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当中,如何有效转化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的三下乡志愿活动开始了,我们整装,集合,然后出发,每个人都满怀热情,饱含了丰收的期望,我们感受到更加地接近养育我们的土地了。
这次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任务主要分为劳作记录和调研走访两大块,队伍里的每个成员都分配了各自的任务:务农实践,入户宣传,采访资料收集,团队管理规划等等,我们走进农户家中,亲身了解和学习农户心理和工作情况,并积极地记录收集,分工整理,与制定合理高效的工作计划,让工作有条不紊地合作进行着。

烈日当空,劳作组的同学们尽管挥汗如雨,可是每个人的脸上展现的都是纯真的笑容!大家似乎都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没有人要求让自己休息一下,甚至没有一个人想去喝水放松一下。大家所想的只是珍惜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展现时间的价值同时也展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农户,也为农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也许是地少的缘故,亦或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不多时我们就把农户家的一块地的杂草除完了。农户说:“真的多谢你们了,孩子们都不在家,如果不是有你们,这块地就要荒废了!走,到我家休息一下,中午也别走了,我让你们尝尝正宗的农家风味。”

四处走访,走街串巷,与基层干部做交流。一是令村民对我们有所了解,让他们对我们不再有所顾忌,能坦荡大方的与我们侃侃而谈。但是由于村民们内敛怕生,加上出于对问卷和访谈的质量考虑,我们没有拍照录音,只是单纯的用笔和纸写下我们每天访谈的内容,记录下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二是这个村很大,以至于村内的领导不太方便找到。但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搜集到很多重要的信息。在这些天的努力下,队员们都很累了,每天访谈的内容和问卷所堆砌成的模型也开始成型。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李绅的《悯农》。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过去农民务农的辛苦,他们只能凭借老一辈的经验,面朝黄土背朝天,企盼风调雨顺造丰年。而如今,随着科技走进乡村,农民们已经学会参考书籍去防治虫害,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在这次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只是科学务农为农民造福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圣女果为例:过去农民们只能春种秋收,过着每年一次播种一次收获的生活。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农民们利用温棚每年可以收获两到三次。另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从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等等。利用科学务农,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出生在农村的小朋友们立志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为改善家中的生活水平而努力,而在城市长大的我们,也希望在歇尽全力学习和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就业意向放到农村,毕业后投身发展农民经济的政策中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与农村人民争建全国范围内的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华西村”。因此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关注社会,也给我们一次实践的机会,使我们体察一个真实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