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贵州大学烟草学院实践服务团毕节市威宁县志愿者分队跟随黑石头镇河坝村一组的烟农前往烟地,围绕“传技术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展开帮助烟农采收下部烟叶并且上炕的活动。
在烤烟生产中,品种、栽培是基础,烘烤是关键。烟农也常说:“采烟是师傅,烤烟的是徒弟,烟叶采不好,神仙也难烤”。采收烟叶,是叶片离体加工过程的开始,制约着烟叶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并且烟叶采收之后如何正确的上炕也是对烤后烟叶质量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因此,烟叶采收和正确装杆上炕是非常关键的,采收时不仅要看烟叶成熟度,也需要有合适的采烟时间及采烟方法,上炕需要根据烤房的类型及烟叶成熟度双重考虑。据此,贵州大学烟草学院实践服务团毕节市威宁县志愿者分队开展此次“三下乡”活动。

图为实践员与烟农合影 段煜摄
当日凌晨6点,天刚刚蒙蒙亮,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雾水,志愿者就跟随烟农出发烟地开始采烟工作,因为根据采烟时间原则,采烟适宜在清晨进行,清晨空气清新,采烟者头脑清醒,易于识别成熟度。志愿者跟随烟农进入烟地以后,志愿者现场进行下部烟叶采收原则知识的简单讲解:“主要方法为眼观,烟叶开始落黄并且基本达到成熟即可采收,根据烟株生长情况每一烟株采收2-3片,做到熟一片采一片,生叶不采,熟叶不漏,为后期成功烘烤提供有利的基本条件”。讲解完毕之后志愿者便协助烟农开始在烟地里进行烟叶采收,不一会,烟叶上的露水便打湿了衣衫,由于清晨温度也较低,可以清晰的察觉到志愿者与烟农身体在大雾中细微的寒颤。

图为烟农摘烟 王玉明摄
采烟工作持续进行了将近四个小时,此时太阳也爬上天空,微暖的阳光正好给烟农与志愿者寒颤的身体加上了暖意,早上的烟叶采收叶基本结束,但还有一项更艰难的工作需要完成::将采下的烟叶打包背上随行而来的大货车运输到烤房。烟地与车之间大概有300米左右,并且中间是一条泥泞路,一包烟叶将近70斤,一个人单独扛上一包行走非常吃力,但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的烟农却并没有一丝丝的疲乏之态,反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或许此时此扛在烟农肩上的不是烟包,而是对自己辛勤劳作之后满意的交代。一袋袋烟包装进车内,上午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图为实践员摘烟 段煜摄
中午12点,烟农与志愿者匆忙的吃过午饭之后便赶到烤房进行烟叶上杆入炕工作。据了解,在此之前烟农对烟叶的成熟度几乎不进行分类,都是随机将烟叶上杆入炕,则导致烤后烟叶的质量不是很理想,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因此,志愿者首先给烟农进行烟叶分类与不同烤房类型不同装烟方式基本知识的普及,根据志愿者观察了解,当地烤房全部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此类烤房的顶层先供热,干球温度高,相对湿度低,装放的烟叶最先干燥,装烟时应先装成熟较好的烟叶,不宜装成熟度较差的烟叶,而烤房的底层最后受热,干球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装放的烟叶最后干燥,装烟时应尽可能装放成熟度最差的烟叶,不应装成熟度较好的烟叶。志愿者讲解完理论知识以后,用很通俗的话总结了下午工作的原则:“首先将不同成熟度的烟叶分类上杆,将成熟度最好的烟叶放在烤房最上边,往下依次放置成熟度较差的烟叶,这样做以后,获得的烤后烟叶质量较之以前要更好,获得的收益也将会更高”。烟农听完之后,兴致非常高,也非常信任志愿者所普及的知识,大家也很配合。装烟现场,志愿者协助烟农进行烟叶成熟度大致分类并上杆,按照放置原则依次放入绑好的烟杆,将一杆杆的烟叶放入烤房。

图为实践员编烟上炕 顾江南摄
落日余晖下,伴随着烟堆的渐渐减少,再看看几乎装满烟杆的烤房,此次“三下乡”活动也悄然拉下帷幕。